简介

红楼前传之农门科举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6章 翰林院(1/2)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

第86章 85.翰林院

梁青华第二天就和何弘阳去翰林院报道了!

这个时候作为一甲的特权就已经表现出来了,三个人分别被授了翰林院修撰和编修的职位,也就是从六品和还七品的品级,不过已经比诸多同年超出一步了。起码那些同年还需要再次经过考试,才能授官,选到翰林院做庶吉士的还算好的,虽说庶吉士没什么品级,不过,人家是本科升研究生,出来之后就是硕士了,怎么着也能混个七品。其余的人,运气好的才能混个七品,不过外放的七品跟京中的七品可不一样,不管是升官速度,还是其他。那些三甲的,更要差一些了。

再说了,别看现在是一个六七品的小官,等着在翰林院熬出来以后,连升几级的也不是没有。再说了,在清流和文臣的圈子里,你要是没有在翰林院待过,你都不好意思和那些大儒说话攀交情。

因此梁青华早早的来到翰林院报道了!毕竟,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来自后世的他当然知道,如果第一印象好了,以后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否则相反。

待官员来得差不多,梁青华也只被安排整理资料的工作,倒也十分轻松。而其他官员待他也无为难之意,遇到二人不懂之事,大多官员也能指教一二,所以梁青华第一天的翰林院工作还是十分顺利的。

几天下来,梁青华也渐渐与翰林院的官员熟识了,做起事来便更加趁手了。翰林院里还有几个这届二三甲考进来的庶吉士,大多相处起来都十分客气,毕竟是同年,日后官场总会有互相照应的时候。

至于什么排挤欺负新生的事,那更是没有,梁青华的大舅子李鸿在翰林院中任职,而且和他关系不错的林如海现在也在翰林院中当任从五品的翰林院侍读。有熟人在,再加上梁青华本人也不是什么侍才傲物的人,所以几本下来,梁青华很好的融入到了翰林院中。

要说这一甲就是好,既没有‘庶吉士’那样还有三年留不留馆的压力,也基本上不会被皇上叫去,每天就在翰林院待在,偶尔整理一下资料,听听前辈们的讲课。等着熬上三年,就直溜的升官了!梁青华不经感慨道,这不就是和混吃等死差不多吗?难怪那么多人,想着问鼎一甲。

要说翰林院最让梁青华满意的一点就是:不管身份高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屋子,方便读书不被人打扰。

要说在明德书院的时候梁青华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那就是——抄书。

翰林院这里的许多藏书,梁青华对这里那是觊觎已久,如今有了这等机会,那是一定要好好把握,别人都下班了还在哪儿一个人抄书了,搞得翰林院一众老前辈感慨,难怪梁青华能小小年纪就写那般好字还中了探花,都有了功名还这般努力,当初还不知如何苦读,与之一比,自家儿孙都是没法看了,悻悻之下各自回家修理儿孙不提。

翰林院以巨量藏书著称于世,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被当时西方人比做是中国的牛津、剑桥、海德堡和巴黎。翰林院内藏有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版善本,举世罕见的《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底本就珍藏于此。以金黄色丝绸装订而成的万卷册的《永乐大典》,是明代由两千名学者参与编修的大型综合性类书,经明末文渊阁大火,仅存副本;到了清代,这些副本已散佚两千余卷,其余都收藏于翰林院内。另外,乾隆年间由纪昀、陆锡熊与众多清朝学者合编的七万九千卷的世界上最大的学术丛书《四库全书》的各类底本,当时也珍藏于翰林院内。

现在有机会看到这些书籍古卷,梁青华那真是恨不得将整个翰林院搬到自家去,当然这样的想法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梁青华也只能拼命的看这些书籍,挑选一些珍贵的抄录下来,拿回自家去收藏着。

梁青华不知道这架空历史上那场大火还会不会在这个时空继续燃烧起来,但是他也要以防万一才是。再说了自己寒门出身,缺少底蕴,而这翰林院的万千藏书,正是补充自己不足的重要地方。

再说,谁也不敢保证,自家每一代人都能入翰林院,就连书香世家的子弟,也不是每一个都喜欢读书,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好书。

否则,历史上那康熙朝张英,从他开始至来孙聪贤,共6代12人得入翰林,且代无间断,就称为空前绝后的盛事了。

要是入不得翰林院,这些东西就是就派上大用场了,虽然不一定能用得到,但是至少学过的知识也不会比那些入过翰林院的人少的。

因此,梁青华每天除了完成自己本职工作外,抄书也抄的欢腾。

梁青华的仕途生涯波澜不惊,很是平缓。唯一的例外是,偶你有则候,梁青华就被其他官员叫去干活了,都是做一些打杂的工作,或是帮忙找书,或是帮忙校勘文章。这些活很琐碎,容易消磨人的热情。

翰林院还有一个职责是要写祝文、册宝文(册立、册封后妃)、册诰文(册封王公)、碑文、谕祭文等。此外,还要纂修实录、圣训、本纪、玉牒及其他书史等,这些事情或由翰林院承办,或由翰林院派编修、检讨参与纂修。[注2]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红楼前传之农门科举请大家收藏:(m.211xs.org)红楼前传之农门科举211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加入书架 下一页